新添加的“领导”微信?
突然组建的高管群?
步步紧逼的转账指令?
......
当这些看似合理的“工作任务”
同时出现
财务人员该如何避免
企业和个人财产遭受损失
以下是真实案例警示
某公司财务主管周女士(化名)在工作时收到一条好友申请,对方头像、昵称均与公司总经理的账号完全一致。通过验证后,这位“总经理”让周女士立即新建一个临时工作群用于“紧急项目”,并要求她移交群主权限。
随后,“总经理”在群内添加了两名成员,备注信息显示为公司副总与股东的真实姓名,头像也是其公开照片。很快,群内发出了转账指令:“总经理”称正在签署重要合同,要求周女士立即支付预付款89万元,并上传了一份合同扫描件。“副总”随即在群内发出消息:“条款已审核,请财务优先处理。”
当周女士表示需按流程进行电话核实时,“总经理”则连续施压,强调其正在会议室等待盖章,并以项目涉密为由禁止电话沟通。在多重压力下,周女士通过公司账户向对方指定的对公账户支付了首笔款项32万元。
五分钟后,“总经理”再次在群内发出指令,称首笔款项已收到,要求周女士立即追加支付57万元尾款,并且由于收款方原本的对公账户额度已满,需要将钱款打到一个个人的银行账户。
此时周女士仍提出要履行审批手续,群内“副总”却声称项目成败在此一举,要求周女士先转账,事后再补办审批手续。正是轻信这条“补办承诺”,导致周女士向对方支付了第二笔钱款。
事后,周女士带着打印好的付款申请单,直奔公司副总的办公室履行补批程序。当副总看到单据上要求向个人账户支付89万元款项时,立即警觉:“这件事情总经理根本没提过!”在查看周女士的群聊记录后,副总当即断定:“群里全是骗子!”
套路剖析
1、精准伪装,冒名顶替
精准伪装,冒名顶替:不法分子通过企业官网、招聘平台等渠道获取高管信息,复制头像和昵称等信息,炮制高仿账号。
2、构建场景,组团欺诈
构建场景,组团欺诈:不法分子冒充企业领导添加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后,火速组建“高管紧急工作群”,拉入多名同伙伪装成公司的其他高管,营造出集体决策的假象。
3、伪造凭证,以假乱真
伪造凭证,以假乱真:不法分子在群聊中上传伪造的合同、文件等“凭证”,并由其他“领导”发送“已核验”等确认信息,打消财务的疑虑。
4、话术施压,阻断核验
话术施压,阻断核验:以“涉密”“紧急”“领导不便”等借口阻断电话、当面核实等有效核验途径,用高频催促的话语制造紧迫感,迫使财务放弃线下审批流程。
5、更换账户,转移资金
更换账户,转移资金:通过利用首次对公转账降低戒备后,不法分子便立即以“账户异常”“额度限制”等为由,要求财务将大额钱款转至个人银行账户,完成资金转移。
东莞反诈骗中心提醒
01、无论企业领导的工作要求来自群聊、私聊还是邮件,务必跟领导通过电话或当面进行确认!切勿仅凭网络消息执行转账。
02、凡是主动添加好友的账号申请,务必谨慎对待、多方核实,尤其是对方自称熟人、领导的。
03、注意保护个人及企业公司的信息,以防被不法分子掌握进而实施精准诈骗。
诈骗分子的剧本再精巧
也抵不过一道严格执行的核验程序
守住企业资金的生命线
从对“未经核实的指令”说“不”开始
素材来源:广州黄埔公安、东莞反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