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9月6日),中国政府网公布《国务院关于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的批复》。批复显示,国务院原则同意《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
这是广大台胞台商在莞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东莞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新起点、新篇章。为何东莞能成为深化两岸创新发展的先行者?
东方风再起,海峡潮奔涌。改革开放一声春雷,敲开了海峡两岸往来的大门。数以万计的台湾同胞跨海而来、扎根东莞,带来制造业的发展先机,与这片热土的人民一同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东莞奇迹。东莞,成为台胞的机遇之城、逐梦福地,一批台商在此成为巨头,一批台企在此走向全球。
春风浩荡,吹绿两岸。东莞作为大陆台胞台企发展最早、最集中、最活跃的城市之一,是先后十万台商的“第二故乡”。回眸激荡岁月,台胞台商是这座城市的见证者也是建设者,是获益者也是贡献者。
东莞台博会已成为服务台商台企的“金字招牌”。
在东莞,成立了被称为“天下第一台协”的台商协会,落地了曾是世界规模之最的裕元鞋厂,涌现了世界500强企业台达电子,发展了富士康兄弟企业富强富港电子,崛起了亚洲家具航母台升国际,诞生了全球婴幼用品行业“领头羊”明门实业……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一起寻迹东莞成为两岸融合发展先行地的内在逻辑,传递双方共谋未来的澎湃强音。
同一个梦想:
挺起“中国制造”脊梁
改革开放以来,台湾一直是东莞的主要贸易伙伴。东莞现有台企3800多家,占外资比重近三成;累计实际利用台资205.9亿美元,约占广东全省的三分之一;2022年莞台贸易总额超人民币1419.3亿元;台资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超过10%。
这是一场星月交辉的双向奔赴。
1988年,《爱拼才会赢》红遍宝岛。同年,台胞张铭烈离乡登“陆”,在虎门龙眼社区创办万泰光电(东莞)有限公司,成为东莞第一家台资企业,与港资一起搭上改革的头班车。
彼时,凭借全国首创的“三来一补”模式、“办事一条龙”的高效政务,东莞迎来了台商投资办厂的热潮,电子、制鞋、塑胶、家具等行业的台企生产基地纷纷涌现,逐步形成全球规模的经贸网络。这个香飘四季的农业县,一跃戴上“世界工厂”的光环。
徐福记由中国台湾的徐氏四兄弟于1992年在东莞创立。
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首任会长,东莞台商协会第四、五届会长张汉文曾说,1991年初到东莞,“整个都是小山头,道路各方面都不方便,**的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车。”但很快,东莞的变化让他不禁感慨:“十几年怎么会进步那么快、那么多。”
没有台湾企业带来的大量资本和管理技术,东莞的现代化蝶变不能加快走上“高速路”。而没有改革开放的春风红利,没有大陆的蓝海市场,没有东莞的海纳百川,扎根于此的台资台商也不可能发展到如今规模。
这是一段风起云涌的工业进程。
台商资金、技术、理念、海外渠道的先发优势,加速了东莞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到“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强大实力。
万泰光电(东莞)有限公司是东莞市首家台资企业。
徐福记先进的生产包装工艺、销售模式,给东莞的食品制造业带来深远影响;台升国际、运时通等家具巨头带动产业聚集,让大岭山当上“中国家具出口第一镇”;台湾名企万泰电线的到来和扩张,为东莞制造增添了“虎门线缆”的名片。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产业升级的冲击,在东莞政府引导和支持下,台资企业率先发起“工厂革命”,加快转型升级、打响品牌自立战、重投科技创新……
当前,东莞立足“双万”新起点,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全力打造大湾区科创制造强市。随着“莞台77条”等政策深入落实,以台达电子、骅国电子为代表的台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大显身手,持续深化两岸产业链合作。
“专精特新”“隐形**”的台企队伍正不断壮大。在东莞,台资高新科技企业达到276家,近三年增长38%;规上台企数量达到1104家,从事半导体、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台企超80家。
台达是全球电源管理及散热管理解决方案龙头企业
同一个追求: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在改革开放45周年之际,东莞正在探索“新三来一补”——创一代留下来、新一代接过来、岛内的引过来,为两岸融合补足“温度”,大力支持台湾同胞来莞兴业创业、生活工作,全面增强台胞台企的获得感、认同感和民族复兴参与感、自豪感,让更多台胞融入“双万”东莞,携手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这是一座制造名城的时代基因。
东莞素有“手机之城”美称,坐拥华为、OPPO、vivo,写下“全球每卖6台手机就有1台东莞造”的佳话。作为改革开放后台湾电子产业转型发展的第一站,东莞大量吸纳台企在面板和集成电路领域经验,在智能手机发展大潮中冲上浪尖、闻名世界。
长安手机、大岭山家具、虎门线缆,还有脱胎于艾尔发等台企的机器人制造新秀,遍布镇街的奶茶咖啡店、茶馆茶庄,两代台商参与塑造了今日东莞的产业格局。
2022世界莞商大会,19名“杰出莞商”中,有3名是扎根东莞多年的台商。敢闯爱拼的台商精神早已融入东莞城市基因,“东莞制造”有台商的辛勤贡献,台商也因东莞而兴旺发展。
这是一方两岸融合的先行热土。
在东莞大道CBD,高达289米的台商大厦曾为东莞第一高楼。大陆第一所台商子弟学校——东莞台校,广东首家台资医院——台心医院,均落在东莞。在这座台胞汇聚的城市,它们不仅是城市地标,还被视作“台商反哺的典范”。而在松山湖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越来越多台青跨越海峡、来莞追梦,近230个青创项目涵盖无人机、文创等新领域。
高289米的台商大厦曾是东莞第一高楼。
日前,国务院批复同意《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
批复提出,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立足东莞对台交流合作基础和粤港澳大湾区资源禀赋,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深入推进要素开放和制度开放,充分发挥台胞台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探索新模式、优化台胞台企发展环境,努力打造两岸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科技创新合作的新高地、社会人文交流的新枢纽、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交流合作的新平台,引导台胞台企携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共建两岸交流合作美好家园,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等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今天,海峡两岸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东莞。在这个台商的“第二故乡”,莞台经贸合作经久繁荣,民间往来频繁密切,同胞相亲相爱相融。
同心所向,众行致远。回望同一个梦想、奔赴同一个目标、共建同一个舞台,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台商台企,正与东莞这座城市携手共进、深融深耕,一起在这片逐梦福地书写新的精彩!
来源:南方+ 江强 靳延明 陈琬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