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上当】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东莞监管分局关于“保本高收益”虚假宣传的风险提示

近期,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保本高收益”进行虚假宣传,诱导投资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扰乱金融秩序,不仅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金融机构声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东莞监管分局提示广大金融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时,要擦亮火眼金睛,拨开云雾见本质,警惕陷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01


“虚有其表”

以项目投资为名宣传保本高收益。不法分子聚焦重点人群,利用部分投资消费者对金融投资产品认知不足,编造虚假项目、虚构理财项目、夸大投资收益,承诺“低风险、高收益”,向消费者描绘“轻轻松松赚大钱”的回报蓝图,诱骗自我防范意识低的人群。待不法分子骗取到资金后携款潜逃,消费者钱财便不翼而飞,甚至倾家荡产。

02


“温情陷阱”

“温情陷阱”:以友好亲近为名宣传保本高收益。不法分子先利用赠送小礼品、返利分红等手段,让消费者尝到“甜头”,从而赢取消费者的信任和好感。当金融消费者确信把钱投资进去将会获得可观收益,便将自己的钱“倾囊倒箧”至不法分子的口袋中,最终给消费者带来惨重损失,甚至血本无归。

03


“包装身份”

以专业权威为名宣传保本高收益。不法分子高调造势宣传,将自己包装成“专业”的投资理财师,靠着人设包装,模板式的话术,蒙蔽消费者的双眼,消除消费者顾虑,放大消费者“可以躺着赚钱”的虚假美梦,而所谓的“保本高收益”等“承诺”则成为了镜中花,水中月。

上述行为以“保本高收益”为诱饵,骗取投资消费者钱财,扰乱行业秩序,严重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东莞监管分局提醒广大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不要盲目购买金融产品,造成资金损失。

01


要谨慎,切忌“轻听轻信”

天上掉馅饼,地上含陷阱。对于消费者而言,要适当学习投资理财基础知识,了解投资市场存在的风险,勿听信一家之言,应客观分析、理性判断,形成理性科学的投资理念。

02


要理性,切忌“盲目跟风”

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后,“保本保息”“刚性兑付”已被打破。消费者要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购买匹配的理财产品,牢记收益越高,风险越高的道理,在进行充分评估后科学理性投资,不盲目“随大流”投资。

03


要仔细,切忌“走马观花”

消费者要选择正规金融机构购买理财产品,认真仔细阅读产品说明及合同条款,要注意坚守理性底线,要擦亮双眼仔细甄别,慎重决策。

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东莞监管分局、东莞市银行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