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评社香港12月12日电(记者陆文煜)今年既是莞台融合发展35周年,也是东莞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下称“东莞台协”)成立30周年。日前,中评青年东莞访问团一行到访东莞台协并专访会长陈宏钦,深入了解东莞台协35年来帮助台商台企融入、扎根东莞的过程,详析《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合作展总体方案》(下称“《东莞方案》”)为在莞台商带来的重大利好机遇以及东莞台协下一步协助台商台企转型升级、助力莞台融合发展的重点工作。
陈宏钦表示,今年既是莞台融合发展35周年,也是东莞台协成立30周年,成果集中体现为打造了莞台交流“四张名片”:一是2000年创立东莞台商子弟学校,是大陆首家台校;二是2010年起举办首届东莞台湾名品博览会,迄今共举办14届并有望升至***;三是2013年台商大厦落成;四是2014年台心医院正式营运,协助两岸医疗发展合作,便利广大台商在东莞就医申领台湾健保给付。
问及《东莞方案》带来的机遇,陈宏钦表示,《东莞方案》是为台商台胞台青“量身定做”。他具体向中评社描绘了《东莞方案》有关共同产业、共同市场、共同家园的“三个共同”蓝图。陈宏钦介绍,在共同产业方面,东莞台协成立了产业发展委员会和八个产业公会,推动两岸产业对接、打造两岸产业集群;在共同市场方面,未来会通过台博会协助台商拓展内销市场,也推动两岸企业合作共同拓展国际市场;在共同家园方面,目前已有不少台商连续三代在东莞生根,未来将鼓励更多台胞在东莞安居乐业。
陈宏钦建议,未来在东莞成立“海峡两岸国际创新研究中心”,促进两岸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展开跨领域、跨地界的合作,他同时透露正在推动建设“东莞台商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满足广大中小型台资企业增资扩产的需求,并将其打造为东莞台协的“第五张名片”。此外,陈宏钦还介绍了东莞台协参与和组织大陆社会公益活动、帮扶台商台企转型升级、配合东莞产业发展规划的经验和成果。
陈宏钦寄语新一代台湾青年,要认真解读《东莞方案》,把握创业就业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机遇,成为未来两岸交流融合的大使。全体台湾青年人生的道路任重道远,要继续为国家、社会、事业打拼。
以下是专访全文:
中评社记者:东莞是台商在大陆的最大聚集地,今年也是东莞台协成立三十周年。请问会长,台协在帮助台商台企融入、扎根东莞的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提出要“携手共建两岸交流合作美好家园”,请问东莞台协未来如何发挥独特优势,进一步助力莞台融合发展?
陈宏钦:2023年,莞台融合发展35年暨东莞台商协会成立30周年,三十五年的风雨历程,既是一部薪火相承、艰苦创业的奋斗史,又是一部满怀理想、不断成长的发展史。
《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提出要“携手共建两岸交流合作美好家园”,协会在帮助台商台企融入、扎根东莞的过程中,扮演着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桥梁的重要角色。东莞台协**代表性的四张亮丽名片是:台商子女教育方面,于2000年创立东莞台商子弟学校;拓展内销市场方面,从2010年举办首届台湾名品博览会(下称“台博会”)至今历经14届,台博会也从市级单位活动升级成为省级活动,并向全国性活动迈进;台商之家构建方面,于2013年东莞台商大厦正式落成使用;两岸医疗健保方面,于2014年东莞台心医院开幕,协助两岸医疗发展合作,让台胞在莞便利就医、回台申领健保;协会历年来还组织不计其数的公益捐款、助学、扶贫、救难等爱心关怀活动,台商同胞在东莞打拼的同时,不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回馈社会。在成立30周年之际,东莞台协2023年组织了“血脉缘两岸情”东莞台商台胞万人献血活动,自3月至10月共捐赠血量近2吨。
国务院在9月2日同意批复《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这对在莞台胞而言又是一个新起点,大家都感到十分振奋。我们首先要感谢东莞市政府,尤其是东莞台港澳局,在过去三年做了大量的工作,深入调研走访台资企业,向国务院提出了实实在在的好方案,对东莞台胞、台商、台青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台商在莞发展35年,目前朝着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努力,此时国务院同意批复《东莞方案》这项为台胞、台商、台青量身定做的方案,对已在莞投资以及未来将要在莞投资的台商而言是重大利好机遇。
《东莞方案》其中提到关于“共同产业、共同市场、共同家园”的构想,将有助于台胞台商在大陆生根发展。首先,“共同产业”的构想符合实际,有助于连接两岸产业链。过去,大部分台资产业聚焦于出口型外贸产业。近10年来,大陆产业飞速更迭,顺应国内需求的增长,新一代的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智能制造、高端设备等产业迅速发展。东莞如今约有3800家台企,分布在电子信息、高端设备、医疗行业、食品加工、车辆零组件等各行各业。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将这么多东莞台企产业和国内相关产业对接?对此,新一届的东莞台协成立了产业发展委员会,首先根据产业集群成立了八个公会,目前包括电子电机产业公会、照明产业公会、塑料模具产业公会、医疗制药医疗器械产业公会、食品产业公会、包装印刷产业公会、车辆零组件产业公会及机械智能产业公会。过去一年,我们举办了7场产业对接会,除了在东莞,我们还积极前往山东、湖北、广西、江西等地招商宣讲。未来,我们会不断依照会员产业情况做好产业集群,进一步地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助力台企对接国内相关产业。
其次,提出构建“共同市场”有利于引领台商进一步拓展内销、融入内循环发展。过去十几年,国内经济水平飞速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国内市场具有非常大的潜质。台商过去以出口型外销为主,对国内的市场不熟悉。如今台博会的举办、台协的工作重点,都聚焦于如何帮助台企拓展内销。台商对国际市场比较熟悉,国内企业也可以跟台商结合去打开国际市场。因此“两岸共同市场”不单纯指台湾或大陆谁融入谁,更强调我们可以一起联合去做国际市场,因为我们各具有优势。
最后,“共同家园”是重中之重。莞台融合35年,无数台胞台商在莞落地生根,生活创业,其中不少超过三代。我自己的女儿、孙女也在东莞,早已把东莞当做第二个家。在东莞的两岸婚姻家庭也有七百多户,都是莞台融合发展的**体现。如何打造共同的家园,让更多的台商、台胞、台青在东莞安居乐业,创业发展,推进更深层次的心灵契合,十分重要。
中评社记者:多年来,东莞台协在市政府支持下积极为台商排忧解难、提出政策建言,请问台协在处理涉台投资与经营纠纷、维护台资企业合法权益、争取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方面取得哪些重要成果?未来将如何更好发挥台协的沟通协调作用?
陈宏钦:东莞台协作为非营利性公益社团,在服务台商会员方面不遗余力。协会于1995年10月成立马上办中心,其服务宗旨为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倡导政府法令法规,为会员排忧解难。马上办中心成立至今,由海关、政法、税务、人力资源、金融等职能部门及协会自主邀请相关专业人士,进行政策法规宣讲、惠台政策和专业辅导,成立30周年以来累计超1000场次。在有需要时候,协助送返困难台胞返台。外商联络小组协调会议是东莞市政府与企业沟通的一个重要平台,反映问题及企业心声,得到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肯定和支持,为会员解决了实际问题。2002年5月至今共计召开121次外商联络小组协调会议,反映了400个问题,涉及海关、商检、劳动、税务、公安、交通、治安、环保等方面的经营、生活问题。层面上有涉及地方法规的,亦有涉及国家政策方针的,协会将会员的意见和问题第一时间反映至政府相关部门,争取尽快解决。
中评社记者:您认为,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有何重要意义?将为台商台企带来怎样的新机遇?您曾提出过“共生论”一说令人印象深刻,结合台商在东莞发展的经历,您认为两岸企业可以如何结合做强做大?
陈宏钦:国务院在9月2日批复《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将给在莞台商及未来到莞投资的台商带来历史上巨大的机遇,当前东莞以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全方位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坚持培育壮大新动能,我们坚信在政府的支持及台商、台胞、台青的共同打拼与推动下,协会引领台商朝着高质量发展,让全体会员乡亲紧跟东莞产业扶持政策,抢抓大湾区发展新机遇,我们坚信东莞台商将迈入新发展的里程碑。结合台商在东莞发展的经历,两岸企业应加强产学研合作,扶持台资企业设立营运总部、研发总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优先政策,促进两岸科研机构合作在东莞设立海峡两岸国际创新研究中心。项目开展以学术性交流与广东省重点大专院校进行科研战略合作,企业资助项目合作,推广鼓励学员定期跨岸科研实习。
“共生论”是我多年来的想法,正好和《东莞方案》所提“共同产业、共同市场、共同家园”的构想不谋而合,我认为非常契合台商在莞、在陆的新阶段发展理念。过去,台商一般来莞生产后转出口外销,如今正值国务院同意批复《总体方案》,我认为可以进一步成立海峡两岸国际创新研究中心,共同促进两岸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进行跨领域、跨地界、跨行业的创新合作,相信可以形成强大合力。举例而言,台湾的半导体产业是强项,大陆的产品电子化应用有广大市场,二者应当强强联合,台湾半导体产业可以加分,大陆也可以提升未来半导体的产业发展。
除了《东莞方案》给予东莞的两岸机遇之外,东莞还享受着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很多优惠政策,可以说“共生论”恰逢其时。在新政策的引领以及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我相信很快就能够描绘出东莞台商在大陆发展的新篇章。
中评社记者:我们看到,协会工作重点方向中有提到要“推动台商现有土地进行‘工改工’改造,建设东莞台商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可否请会长向我们具体介绍一下这个园区的构想?
陈宏钦:我上任以来和协会干部到各个会员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很多台企有增资扩产的需要,但鉴于东莞土地资源比较紧张,为让在莞台商企业能扎根东莞、深耕东莞,东莞协会提出支持打造“莞台高新特色产业园区”,以低成本拓空间支持台资企业在莞发展,制定园区专项政策吸引更多台资企业投资东莞。
此案重点在于解决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难题。中小型企业是产业的顶梁柱,一个整体产品由各项零部件组成,这其中涉及无数中小企业组成完整的产业链。东莞有3800家左右的台商,其中有非常多年营收体量在2亿元到5亿元的中小企业,不少还是技术型企业。他们可能会遇到租的或买的厂房面积不够、申购土地非常困难的问题,我们需要帮助他们继续在莞发展、做大做强。
感谢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书记、东莞市长吕成蹊市长、东莞市委陈志伟常委、刘光滨常委等领导的关怀,我们从4月份启动此项目,如今已经到了选址和招商阶段,希望通过打造“莞台高新特色产业园区”,推动现有东莞台商台企的增资扩产,同时带动新一批台资台企来莞投资。历任东莞台协的前辈为莞台融合发展打造了四张名片——台商子弟学校、台商大楼、台博会以及台心医院,我们希望希望“莞台高新特色产业园区”能在未来成为第五张名片。同时,部分拥有土地资源的台商台企也想参与东莞市政府的“工改工”,我们也在争取东莞市政府帮扶这些台商台企来推动这项工作。
具体而言,希望本项目能获批“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区·先行示范区”、“工改工产业园区低成本空间”,扶持政策落户到项目;希望能获批东莞市“重大项目”,并申报省“重大项目”;入园标准由台商协会与市政府相关部门探讨协商制定“莞台高新特色产业园区”项目入园标准,引进台商***/省级“专精特新”、上市后备企业入园奖励,政策扶持申报;同时建议出台对符合条件的现有台商企业参与城市更新活动,盘点及优化台商企业的土地及不动产资源,支持城市更新活动用于两岸创新产业发展。台资在原有土地增资扩产项目,政府应给予工改工政策倾斜;台资企业“符合三旧改造”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土地给予绿色通道,采用“一企一策”方案帮助企业加快解决问题;放宽“台资企业”土地供应模式:购置限制、准入标准、税收考核条件。
中评社记者:您曾说过,近年因中美贸易战及疫情的影响,台商面临产业链调整的迫切需求。您认为未来东莞台商应该如何进一步转型升级?台协将会如何协助台商转型升级?
陈宏钦:近年受中美贸易战、科技战、疫情及地缘政治角力因素影响,以出口型为导向的台商受到极大冲击,其中部分台商的确实做了部分的产能转移。但大部分台商已经在莞发展多年,已经打下了产业、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牢固基础,不计划离开东莞,会进一步谋求产业链的调整。
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东莞台企受到严峻的国内外经营环境影响,东莞台协把协助会员企业转型升级作为会务的重点方向。从政策解读、专项资金申请、协助企业出口转内销之计划等多方位服务会员企业。扶持台资中小企业朝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节能减碳、智能制造、数字管理、品牌推广等方向协同发展;制定政策支持,成立东莞台资中小企业基金助力经营发展。助力台商产业集群发展,举办多层次多维度的产业对接会,协助台商走进民营企业总部,构建新的上下游产业链;同时推动ESG净零排碳永续发展,扩大台博会提质增效,拓展台商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推动台资企业大陆上市IPO,参与大陆金融市场融资,邀请上海证监会、东莞证监会等举办宣讲会,推动莞台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莞台融合发展新格局中紧抓机遇,坚定扎根大陆发展。
经济活动有其起伏周律,台商在东莞扎根三十五年,也认知到需要转型升级来永续经营。希望这次国务院同意批复《东莞方案》之后,有更多有利于台商台企在大陆上市的政策推出,让在莞台商通过转型升级、资本市场助力等方式扩展产业规模,东莞台协也会在其中持续助力台胞、台企。
中评社记者:我们知道,陈会长也是很早一批选择到大陆发展的台商先行者。从公开数据报导上看到,1993年您曾不顾股东的反对,坚决到东莞投资建厂。如今三十年过去了,您如何看待当初自己的这个决定?对于新一代台湾青年如何把握时代机遇,您有怎样的心得体悟想要与他们分享?
陈宏钦:东莞,是一座充满奇迹的新一线城市,大陆台商最为聚集的城市之一。我当年选择到东莞投资建厂,看中是优越的地缘优势,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务实求真的政府作风,至今回想当初的决定,实为明智之举。2021年,东莞GDP突破万亿、人口突破千万,成为全国第15个“双万城市”。东莞具备如此强的人口吸引力和竞争力,与其强大的制造业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出口贸易实现快速发展,经济年平均增长18%,创造了比亚洲“四小龙”起飞时速度更快、周期更长的高增长奇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地区之一。
2023年度东莞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力争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产值突破1000亿元,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步伐,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1000家,这座超大城市将会持续迎来新的发展篇章。
我寄语新一代台湾青年,一定要认真解读《东莞方案》,我们坚信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与指导下,台商二代菁英创业就业将进一步融合发展,将会带来无限的可能性,接棒父辈在东莞事业,成为未来两岸交流融合的大使;全体台湾青年人生的道路任重道远,继续为国家、社会、事业打拼。
中评青年东莞访问团于11月28日至30日赴东莞参访报导,行程包括拜访东莞市台港澳事务局、东莞市发改局,参观东莞市台协、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东莞台商子弟学校、台心医院、台商大厦、台达电子(东莞)有限公司、东莞徐记食品有限公司并采访有关负责人,以及举办“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的实践与机遇”座谈会。
中评青年东莞访问团由中评社的七位青年团员共同组成,访问团团长为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采访主任、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林艶,访问团成员包括: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社编委兼研究部主任束沐、中评社新媒体主任高映竹、中评社港澳部副主任卢哲、中评社记者段晓鲁、陆文煜。
来源:中评社、东莞台港澳之窗